高鐵將都市的輪廓留在身后,窗外的風景漸漸變成連綿的麥田。換乘一輛略顯陳舊的本地網(wǎng)約車,沿著顛簸的縣道前行。途中,司機得知我的來意后說道:“謝謝你來報道我們這里的故事,我們都很喜歡小董書記。如果有機會見到他,真想跟他握握手。”前往范莊的路上,司機樸實的話語,讓我對即將見到的第一書記董桂林,有了更具體的期待。
最后一段村路,我獨自背著相機、三腳架和筆記本,走向范莊村。此行的目的,是親眼見見那位在2025年夏天,因拍攝一系列去村民家中“蹭飯”的短視頻而走紅網(wǎng)絡的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
鏡頭內外的審慎
網(wǎng)絡上,他是那位總是面帶笑容、被村民稱為‘小董書記’的年輕人。流量為他與范莊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作為記者,面對熱度,我提醒自己保持審慎:要到現(xiàn)場去看,去驗證,去提問。

董桂林與記者“碰拳”,將他標志性的交流方式展現(xiàn)在鏡頭前(央廣網(wǎng)記者張羲輪 攝)
這份審慎貫穿了整個采訪。我希望將焦點從他個人,轉向他使用的辦法——那只“小豬佩奇碗”背后的溝通方式;轉向他的具體行動——如何將流量轉化為村里的特產銷量與就業(yè)機會;也轉向他所服務的對象——村里的老人與這片土地本身。我試圖用筆和鏡頭,真實記錄所見。
盛在碗里的,是信任
走在范莊的村路上,看著董桂林端著那只熟悉的碗,熟門熟戶地走進農家,與爺爺奶奶們絮叨家常,我此前的審慎,似乎找到了落點。

董桂林與村里老人“碰拳”(央廣網(wǎng)記者張羲輪 攝)
初次見面,我被引至他辦公的房間。這里陳設簡單,更像一個臨時落腳點。他看起來有些疲憊,近距離看,眼中的血絲比視頻里更為明顯。
沒有多余的寒暄,董桂林利落地從墻邊搬來兩個小小的塑料凳,我們的對話便就此開始。談及產業(yè)規(guī)劃、云倉建設與年輕人回流時,他語速明顯加快,神情專注;但也坦言被模仿、被質疑時的壓力。交談中,他偶爾會停頓下來,皺眉沉思,那一刻的疲態(tài),與鏡頭前那個始終“高能量”的狀態(tài)對比明顯。
“站位”帶來的思考
現(xiàn)場的考驗,也包括如何呈現(xiàn)現(xiàn)場。
在我拍攝的一段視頻中,我曾以出鏡記者身份站在董桂林前方進行開場介紹。節(jié)目播出后,有觀眾指出我的站位可能“擋住”了書記,削弱了主人公的呈現(xiàn)。這句話讓我反思。
“在現(xiàn)場”不僅是身體的抵達,也是姿態(tài)的校準。后續(xù)拍攝中,我調整了機位與自己的位置,讓自己成為觀察者與記錄者,捕捉那些自然、真誠的互動瞬間。就在這樣的一次次實踐中,我學習到如何更加客觀、準確地傳遞信息,記錄現(xiàn)場。

村中偶遇,村民懷抱中的孩子伸出小手將食物遞向董桂林(央廣網(wǎng)記者張羲輪 攝)
采訪結束,暮色四合?;赝﹃栔邪察o的范莊,我心里漸漸清晰:這篇報道的意義,或許不在于定義董桂林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在于記錄一種可行且溫暖的鄉(xiāng)村工作方法,記錄一個普通村莊如何被一只小小的碗所連接、所觸動。
很榮幸,作為一名記錄者——我在現(xiàn)場。
央廣網(wǎng)記者 張羲輪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263-37015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張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