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對博物館建設高度重視,強調“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新時代的博物館正突破傳統(tǒng)邊界,彰顯個性魅力,讓文物“活”起來,從“千館一面”邁向“千館千面”。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兩年來,河南各大博物館牢記囑托、勇于創(chuàng)新,從“千館一面”向“千館千面”華麗轉身,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古老的文明“動”起來,在中原大地上書寫著中華文明現(xiàn)代轉化的生動篇章。
河南博物院:一場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的文明對話
河南博物院現(xiàn)藏文物24.9萬件,是中原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與展示中心。
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積極探索數(shù)字化賦能創(chuàng)新,讓“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在指尖上“動”起來、“活”起來,用“新”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
推動文物數(shù)據(jù)庫建設進程,加大珍貴文物高清影像信息和三維信息采集率,建設文物數(shù)字資源研究與創(chuàng)新展示實驗室,建立文物數(shù)字化服務體系。
持續(xù)實施數(shù)智賦能計劃,注重加強與觀眾互動,增加展陳方式的趣味性,通過融合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及混合現(xiàn)實技術,全新升級華夏古樂場景演出,讓音樂文物奏出“千古絕唱”;推出沉浸式文物講解劇《國寶奇妙游》,讓國寶“開口說話”;推出《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展和《瑪雅文明》探索體驗VR展創(chuàng)新體驗,讓文物故事成為“可觸摸的史詩”,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策劃推出系列短視頻《中原藏珍》,讓游客等觀眾以一部手機隨時隨地與文物零距離“對話”。
同時,通過一系列中外聯(lián)合展覽搭建文明對話的橋梁,讓觀眾在鄭州就能“豫”見世界。
2024年,河南博物院舉辦了“小而美——盧森堡文物精品展”,展出了200多件盧森堡文物。該展覽是2018年“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在盧森堡成功展出后的回訪展,實現(xiàn)了兩國文物的雙向交流。2025年,河南博物院又推出了“雨林秘境——墨西哥瑪雅文明大展”,209件(組)墨西哥文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中原地區(qū),展示古老的瑪雅文明。
河南博物院與國際博物館合作交流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如2018年曾引進“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物展等,都獲得了廣泛關注。這些展覽不僅是將世界文化“引進來”,也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精品也多次赴美國、盧森堡等國展出,通過這些“時空信使”,構建起跨越中外各國文明對話的橋梁,成為講述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的亮麗名片。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
河南博物院積極打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化中心,通過塑造精品展覽品牌,推動文化資源IP化、生活化、產業(yè)化、國際化,加速博物館與教育、科技、傳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推動文旅產業(yè)的迭代升級,讓文物“活”得更精彩、文旅“火”得更持久,為博物館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未來,河南博物院將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步伐,以更優(yōu)質的文化體驗與服務講好文物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深化“博物館+”跨界融合,推動文化價值與產業(yè)價值共生共榮,重構文旅體驗新場景,讓博物館更好融入大眾生活,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在星空與泥土之間 穿入仰韶“全景圖”
粗獷質樸的黃色夯土墻肌理畢現(xiàn),精準復刻仰韶時期遺址基因;8米高空傾瀉而下的晶瑩水幕,在陽光折射下幻化為連接古今的時光之河;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藝術景墻,通過現(xiàn)代材料的解構重組,讓古老文明符號在當代空間重新煥發(fā)生機……作為國內首個全景式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自開館以來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仰韶標尺?文明曙光”為核心設計理念,建筑設計別具一格,在1.97萬平方米的建筑空間里,打造出一座消隱于大地的文明驛站。突破性采用“整體下沉、引入景觀、融合環(huán)境”的策略,以矩形建筑體的屋頂與地面齊平的獨特形態(tài),構建1800平方米的覆土綠植屋面,讓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現(xiàn)場般自然生長,將觀賞視野最大限度歸還天地景觀。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大河湯湯”為敘事主體,設計“大河湯湯”“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標尺:大河村遺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從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觀視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國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現(xiàn)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系統(tǒng)陳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華夏先民絢爛的文明圖景。
鄭州市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任朱璇: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旨在以構建“展覽展示 + 數(shù)智體驗 + 沉浸研學”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成為鄭州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全新增長極。館內不僅全景式呈現(xiàn)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與文明脈絡,更通過三維交互、4D影院等科技手段打破時空壁壘,讓5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可觸摸、可參與、可感知。
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承擔著鄭州市普及文物知識、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責任,博物館推出不同研學主題課程,并配套青少年教育互動區(qū)與多語言智能導覽系統(tǒng),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均可在趣味體驗中解碼仰韶文化基因。這里既是追溯文明起源的學術殿堂,也是市民休閑、親子研學的文化客廳,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正以開放姿態(tài)邀請公眾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殷墟博物館:甲骨“復活”計劃:一場與商王的奇幻密談
殷墟博物館作為一個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自2024年2月26日正式建成開放以來,共展出青銅器、甲骨、玉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的珍貴文物為首次公開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屬于首次展示。
新館自開放以來,不斷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以“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為主題,設置3個主展廳,從商代史、甲骨學、考古史等多個角度展現(xiàn)商文明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將博物館展覽“搬進”校園,實現(xiàn)“展覽即教育、文物即教材”;精心打造“商傳千年鑄未來”“樂游大邑商”“商頌”“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識字習文”等研學品牌,創(chuàng)新探索博物館文化傳播路徑;推出“文物文創(chuàng)對對碰”欄目,讓殷墟文物與文創(chuàng)產品“同框”,讓古老商文明以更活潑的形式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在這兒,戴上VR眼鏡,觀眾將瞬間墜入流光溢彩的時空隧道:甲骨文字如星辰流轉,無聲講述著商王朝的隱秘往事。XR技術融合殷墟考古實證,懸浮的數(shù)字甲骨與真實遺址交相輝映,構建一場跨越3000年的文明對話……為突破博物館“靜態(tài)陳列”局限,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殷墟博物館創(chuàng)新打造大型沉浸式數(shù)字展覽《甲骨文奇遇記》,以現(xiàn)代科技喚醒沉睡文字,讓文化“可觸可感”,讓沉睡的文物成為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使者。
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
要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突破博物館“靜態(tài)陳列”局限。因此我們通過多媒體、數(shù)字化改造,構建文物、歷史與數(shù)字虛擬空間交互場所,打造虛實融合的智慧展覽空間。高精度觸摸屏、全息投影、AR技術讓文物“懸浮”展示、“開口說話”;沉浸式4K投影配合環(huán)繞立體聲,還原歷史場景;互動屏和3D展示系統(tǒng)則讓觀眾臨摹甲骨文、放大觀察青銅紋飾,多感官體驗商代文明。甲骨文數(shù)字展廳、沉浸式數(shù)字展《又見天邑商》等借助科技手段,更是直觀展現(xiàn)了大邑商的強盛與輝煌。通過展覽提升、科技賦能、社教融合、創(chuàng)新傳播等幾大方面,努力打造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文化窗口”。
開封博物館:走入宋畫:來一場視覺上的“慢直播”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開封作為北宋都城東京城的所在地,是宋文化的搖籃。
近年來,開封博物館把深入挖掘和展示宋文化作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打造“宋風宋韻味正濃”系列展覽,“宋朝升學記”主題研學等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文化體驗活動,構建多元而立體的文旅融合體系。
為更好地展現(xiàn)宋代藝術雅正多元的繁榮景象,開封博物館舉辦《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中的山河人間》特展,從《宋代繪畫全集》的高清調色樣稿中挑選303幅作品,另向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借展3件宋畫真跡,以及一幅館內宋畫原件進行展出。同時開設數(shù)字展廳。通過宋代繪畫世界再現(xiàn)千年宋韻,喚起觀眾對于中華文明傳承古今的精神共鳴。
展覽采用實物展示與數(shù)字化展覽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在實物展示區(qū),展品劃分為“翎羽生香花鳥篇” “千山競秀山水篇” “世相風華人物篇”三大主題板塊。通過反復推敲展品的高低錯落布局,選取《文會圖》《雙喜圖》等經典畫作進行場景復原,配合燈光與色彩的巧妙運用,營造出典雅優(yōu)美的展示氛圍,充分凸顯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魅力。
數(shù)字化展覽區(qū)的“游魚點墨” “雪山行旅” “山澗品幽” “水榭觀花” “青綠河山”等五大沉浸式畫境,更是運用虛擬現(xiàn)實引擎驅動空間投影技術,結合空間音頻智能處理系統(tǒng)及視、聽、觸多感官實時交互裝置,將靜態(tài)的古畫轉化為動態(tài)的藝術世界,觀眾不僅可以與游魚互動,在虛擬雪地上留下足跡,感受溪水漣漪和螢火蟲飛舞,還能親手點燃寓意文化傳承的孔明燈。這種創(chuàng)新的展覽形式,不僅賦予了傳統(tǒng)繪畫新的生命力,更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開封博物館館長湯慶波:
開封博物館舉辦該展覽,不僅想表達宋畫跨越千年的藝術魅力,更是想通過更多元的創(chuàng)新形式傳承開封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脈。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視寶貴的文化遺產,讓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與情感的藝術瑰寶在古都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洛陽古墓博物館:“穿越”千年前,這里藏著“光影魔術”
位于邙山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又稱河南古代壁畫館,是國內唯一集帝陵、墓葬及其附屬文物、石刻和壁畫等于一體的博物館。館內基本陳列 “葬制大觀 —— 洛陽歷代古墓集萃”,立足博物館獨有的古墓葬資源與特色展陳方式,構建起層次豐富的文化呈現(xiàn)體系。
陳列中,既有原址發(fā)掘的最高等級帝陵,展現(xiàn)皇權禮制下的墓葬規(guī)制;也有搬遷復原的中下層官吏墓葬,呈現(xiàn)社會中層的喪葬風貌;更通過墓葬內具象的壁畫、磚雕專項陳列,直觀傳遞藝術審美。這種 “從宏觀到微觀、從文獻到實物” 的遞進式敘事,成功讓冰冷的墓葬轉化為解讀古代社會制度、文化風貌的鮮活窗口,讓觀眾與千年歷史實現(xiàn)深度對話。
2023年以來,博物館圍繞 “讓文物活起來” 的核心主題,策劃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文化活動,徹底打破傳統(tǒng)博物館的邊界限制,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文化體驗新場景:“古墓探寶妙游地宮” 大型線下集章打卡活動與壁畫復原秀,讓觀眾在趣味參與中親近文物;“洛陽全城劇本殺之多少樓臺煙雨中” 主題娛樂項目,將歷史情節(jié)融入游戲,使觀眾在角色扮演中觸摸歷史溫度;“博物館奇妙夜”“古墓探秘千年幽語” 夜游體驗,解鎖古墓文化夜間觀賞的全新維度,為觀眾帶來別樣的文化震撼。
在文化雅集與跨界產品開發(fā)上,《時空密鑰》短劇、“忘川遺書” 沉浸式手機游戲、“圖拼至寶 —— 我是小小壁畫修復師” 互動項目等跨界作品的推出,進一步擴大了古墓文化的傳播半徑,讓傳統(tǒng)文化以更年輕、更時尚的姿態(tài)走進大眾生活。
近年來,洛陽古墓博物館創(chuàng)新發(fā)掘館藏資源,成為熱門文旅打卡地,不少外國游客視之為“中國的金字塔”。
洛陽古墓博物館館長周海濤:
洛陽古墓博物館通過對展覽敘事邏輯全新重構的“煥新”、對堅守文化根本的 “創(chuàng)新”,以及對發(fā)展模式上的 “革新”,不僅實現(xiàn)了自身發(fā)展的突破,也為行業(yè)提供了傳統(tǒng)文化活化傳承的寶貴范式,彰顯了文化機構在守護文明根脈、連接過去與未來中的重要使命與擔當,也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貢獻了力量。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tǒng)籌:婁恒 銀新玉
執(zhí)行:莫韶華 王苑
設計:韓雨松 張馳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263-36714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