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扮靚美麗鄉(xiāng)村 劉宏冰 攝
河南日報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河南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走進黃柏山,便一頭扎進了綠的海洋。
眼前山連著山、樹挨著樹,偶有一簇紅,跳躍著逼你的眼;耳畔百鳥婉轉、溪水叮咚,倏忽松濤緊,翻滾著震你的心;腳下跌跌撞撞,曲徑通幽,一路多艱險,坎坷著撼你的膽……
3月31日上午,黃柏山林場場長丁大軍,帶記者登上了界巴沖林區(qū)“天鵝布蛋”瞭望哨。這里能觀察到整個林場70%的林區(qū):東面九峰尖比肩,北面磨盤山黃花嶺,西邊蛇尾巴溝,南面東風尖康王寨,半山處松竹掩映一泓碧水。一棵棵松樹杉樹,站成行、排成列、連成片,仿佛士兵接受檢閱。
“三代人的接續(xù)奮斗,才有了今天的綠水青山啊!”丁大軍激動地說。
界巴沖林區(qū)內,林場營林科總工程師鄭天才,正帶著一幫工人在改培林木。
“林木改培,講究砍小留大、砍劣留優(yōu)、砍密留稀,目的是讓林木更茁壯。”密林中,鄭天才邊講解邊比劃。
與鄭天才一起忙個不停的林場經(jīng)銷科科長汪家明是個“林二代”,他和哥哥汪家軍,從父親汪貞和手中接過護林刀,扛起“植樹護林”的重擔,扎根深山密林,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4年,黃柏山林場叫響“寧可人下崗、不讓樹下崗”的口號,推行國有林場人事制度改革,號召林場工人“舍小家為大家”。學歷不高的哥哥汪家軍響應號召,下山外出務工。高中畢業(yè)的弟弟汪家明,則留下來堅守他們的“綠色夢”。
“在黃柏山,三代植綠一座山,夫妻同護一片林,父子兄妹齊上陣的故事,像山上的林木一樣多。”丁大軍感慨地說。
2018年5月21日,本報頭版以《青山不老》為題,報道了黃柏山三代林工用青春和生命,染綠了一座座荒山,寫下了撼人心魄的“不老”傳奇后,引發(fā)全社會強烈反響,以“敢干、苦干、實干、巧干”為主要內容的黃柏山精神,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
“去年11月,上級批準成立黃柏山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心,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以傳承弘揚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己任的在編單位。”該中心主任余舸坦言,單位雖然剛成立,但以黃柏山精神為主要內容的研學、研修持續(xù)火熱,還與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合作成立了黃柏山精神研究中心,依托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藝術與設計學院,打造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現(xiàn)已編纂完成供中小學生使用的黃柏山生態(tài)研學旅游教材,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大別山的綠脊梁》。預算投資12億元的黃柏山生態(tài)文明展覽館、大別山動植物博覽館等項目,也正在加緊推進……”余舸自豪地說。
“山高坡陡石頭多,荒草葛藤滿山窩;年年冬季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第一代林工來到黃柏山時,就是這樣一番景象。想想多艱難啊!前輩們千辛萬苦留下來的綠水青山,就是富民強場的金山銀山。矢志不移把黃柏山精神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黃柏山管理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堂,再次搬進了黃柏山精神展館,管理處主任紀道寶,指著墻上實景彩繪的往日情景動情地說。
“著眼智慧林業(yè)生產(chǎn),推動以生態(tài)旅游、森林康養(yǎng)、文化教育為主的生態(tài)產(chǎn)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讓林場工人和老區(qū)群眾端上了‘生態(tài)碗’、吃上了‘綠色飯’。”紀道寶坦言,黃柏山人在踐行“兩山”理論、實現(xiàn)“兩個更好”的新征程中,正奮力前行。
黃柏山精神
黃柏山林場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黃柏山林場三代林工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場為家,接續(xù)奮斗,以“綠了荒山白了頭,獻了青春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留下了全省森林覆蓋率最高、集中連片人工林面積最大、活立木蓄積量最大的一片國有林,譜寫了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chuàng)業(yè)史,鑄就了“敢干、苦干、實干、巧干”的黃柏山精神,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創(chuàng)造了青山不老的綠色傳奇。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188-26169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