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05年,濮存昕先生在北京人藝滿樓道地大聲招呼大家:‘走啊,趕緊去看朱旭老師教科書式的表演??!’”回憶起二十年前《屠夫》在人藝舞臺上演時的情景,何冰至今記得朱旭飾演的肉鋪老板伯克勒給他帶來的震撼。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北京人藝再次重排《屠夫》,由何冰擔任導演,帶領(lǐng)青年演員陣容亮相。
何冰笑稱自己“老了”但“狀態(tài)還行”。
▍快40歲時看朱旭表演 感受“用到極致”的勁兒
《屠夫》是由彼得·普列瑟斯(奧地利)和烏爾利希·貝希爾(德國)于1946年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話劇,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與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暴行的共同意志。1982年,德國曼海姆民族劇院曾攜《屠夫》來人藝演出,作為對《茶館》赴歐演出的回訪;當年12月,人藝就將《屠夫》搬上了首都劇場的舞臺。2005年,朱旭、鄭榕等老藝術(shù)家都已是耄耋之年,他們再次登臺,以教科書式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記憶,也成為何冰這一代演員心中的標桿。
“我們那時候看朱旭老師演戲,都不是一場一場看,而是一輪一輪看,他在臺上的從容不迫,處亂不驚,是我快40歲時最渴望的表演境界——那時候我即將成熟,卻沒完全成熟,總想著‘什么時候能像他那樣’。”但何冰也清醒地知道,“朱旭老師的表演學不來”:“他是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了,既有對經(jīng)典的尊重,又有個人魅力的極致釋放。像林連昆先生、于是之先生也是這樣,他們的表演是‘對的,又是好的,還帶著獨一份的自己’。這種‘把自己用到極致’的勁兒,是老藝術(shù)家的魂,我能做的,就是把這份魂告訴年輕演員。”
▍快60歲時再當導演 鼓勵演員“再大膽一點”
今年57歲的何冰笑稱自己“老了”,“眉毛都白了”,但他也自信笑道:“狀態(tài)還行,該貪玩還貪玩,勁兒沒減。”
這種“勁兒”,體現(xiàn)在他的導演邏輯里——沒有“導演該怎么想”的條條框框,只有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我演這個角色,怎么演舒服?怎么演合理?怎么演能過癮?”只不過以前他只考慮自己扮演的角色,現(xiàn)在要對所有角色負責,但本質(zhì)沒變——“幫每個演員找到自己舒服的狀態(tài),戲就成了一半”。
在他看來,戲劇的核心是演員,“只有演得通透、過癮,才能把情感傳遞給觀眾,讓觀眾跟著共情。”
此次《屠夫》的演員陣容平均年齡35歲,外界好奇“能否接得住經(jīng)典”,何冰卻先拆了“標簽”:“別總說‘青年演員’,于是之先生演《龍須溝》時才23歲,沒人說他是‘青年演員’,只說他是‘演員’。35歲,早該是‘當打之年’了。”
他對年輕演員的要求很實在:“不指望他們超越誰,先把自己的戲演明白。”排練時,他常舉一個例子:“你在職場跟同事對話,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對方要什么,演戲也一樣——別為了‘情緒高點’跑偏,忘了‘此時此刻你是誰、在跟誰說話’。就像梅西踢球,心里得裝著整個球場,不是只追著球跑。”
作為導演,他常鼓勵演員“再膽大一點”:“我快60了,還總跟自己說‘別膽小’,年輕演員更要敢釋放。他們有4年科班基礎(chǔ),又在舞臺上摔打了十幾年,基本功夠了,缺的是‘沖出去’的勁兒。所以要告訴他們,舞臺上的‘危險’是假象,要敢釋放自己,沖過去就對了。”
《屠夫》舞臺上,一座巨大的火車裝置如同時光機器,連接起人藝三代演員的戲劇情。
▍80年不長 記住歷史永遠追求正義
此次《屠夫》的舞美設(shè)計堪稱“大膽”——何冰直接將一列火車搬上了曹禺劇場的舞臺。談及這個創(chuàng)新,他的導演意圖很清晰:“2005版基本是內(nèi)景,這次我們想有些不一樣的處理,于是選擇了外景,因為劇本里有‘送去迎來’的情節(jié),總讓觀眾想象,不如直接呈現(xiàn)。”
在他眼中,火車的寓意遠不止“場景道具”:“火車經(jīng)過時的沖擊力很強,能給觀眾心理壓迫和恐懼感,這跟戰(zhàn)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入侵是呼應的;但同時火車也能帶人去詩和遠方,它也藏著溫暖的希望——哪怕在戰(zhàn)爭里,人也會向往未來。而且這戲里有四五年的時間跨度,火車能暗示‘時光流逝’,讓劇情的時間感更具體。”
“我們再次上演這個戲,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意義非常重大。”談及排演初衷,何冰的語氣嚴肅堅定。他直言,《屠夫》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小人物視角:“它講的是奧地利一個肉鋪掌柜的故事,當國家被占領(lǐng)、命運不由自己時,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怎么被沖垮。這跟我們民族的抗戰(zhàn)記憶是相通的,我們也經(jīng)歷過那樣的歲月,觀眾能感同身受。”
在他看來,這部戲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更在于“警醒”:“80年在人類長河里不算長,災難并不遙遠。所以我們要像劇中金漢飾演的角色所說,‘要像山貓一樣警惕’。我希望和觀眾一起記住歷史教訓,永遠追求正義。”
從臺下看朱旭老師演戲,到臺上執(zhí)導《屠夫》,何冰完成的不僅是一次“身份轉(zhuǎn)換”,更是對北京人藝傳統(tǒng)的傳承。“我想把老藝術(shù)家‘大膽而極致演戲’的勁兒傳下去。”他說,“戲劇的真正導演其實是觀眾,任何一個好的戲劇情境,都是觀眾與演員一起塑造的。”這或許就是他對這部經(jīng)典最重要的注解。記者王潤/文 方非/攝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luò)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quán)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33-36471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