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疊加晝夜溫差大和空氣干燥等因素影響,個人感染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可有些人卻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得過流感已經有了免疫力。得過流感就獲得了“金鐘罩”嗎?最新一期的“科學”流言榜揭曉,將近期熱門的健康流言“一網打盡”。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qū)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fā)布。
流言 流感就是嚴重版的感冒
真相 有人認為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只是癥狀上略顯嚴重,本質沒啥區(qū)別。表面上看,流感與感冒都可能伴有咳嗽、喉嚨痛等癥狀,但本質上感冒是“小病自愈”,而流感是“潛在重病”。正是這種“像但不一樣”的特征,使得公眾容易誤判,進而延誤治療或濫用抗生素,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其實,從病原學、臨床表現、傳染性和危險性來看,流感與普通感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現為流涕、輕度發(fā)熱、咳嗽和偶發(fā)喉嚨痛,是一種“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并發(fā)癥的風險比較低,死亡率也極低。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伴有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性癥狀,甚至可引發(fā)病毒性肺炎或繼發(fā)性細菌感染,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此外,流感具有明確的季節(jié)性流行高峰,傳播速度快,病毒變異頻繁,需要通過疫苗預防和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治療。而感冒則全年可見,病情較輕,常通過支持療法自行痊愈,不需要也無法用疫苗預防。
所以,不能把流感當作“嚴重一點的感冒”,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旦出現持續(xù)高熱、明顯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以防并發(fā)癥風險。正確認識流感,是防范流行、保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前提。
流言 得過流感就能終身免疫
真相 雖然一次感染后人體會產生針對該毒株的抗體,但這種保護力并不意味著對未來所有流感病毒都免疫。因為流感病毒最大的特點是“善變”,尤其是甲型流感,其表面蛋白如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不斷發(fā)生“抗原漂移”,導致病毒株頻繁更新。
研究發(fā)現,感染某一毒株后,血清中針對該株的抑制抗體(HI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衰減,且對抗原變異后的毒株保護效果顯著下降。更重要的是,免疫記憶會受到“首次印記”效應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個人首次接觸流感病毒的年齡和病毒亞型,會對其終身免疫譜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在童年時期首次暴露于某個特定H1N1株的人,往往對該株及其近親具有更強的免疫反應。但對抗其他類型流感病毒時卻不一定有效。這說明即使曾經得過流感,也只是對當時的毒株形成了一定免疫,難以應對未來的新變種。
因此,“得一次就終身免疫”在流感面前并不成立。即便曾經感染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預防流感,最可靠的方式依然是每年接種疫苗。
流言 提前入冬預示今年是“冷冬”
真相 隨著強冷空氣的突襲,我國北方地區(qū)較往年提前入冬,因此不少人認為今年冬天將是個“冷冬”。其實不然,提前入冬并不等于冷冬,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入冬的早或晚,反映的是季節(jié)轉換時點的氣溫變化,而“冷冬”需要考察整個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是否顯著偏低。短期寒潮難以決定長期趨勢。入冬早晚受短期大氣環(huán)流主導,而冬季整體冷暖還取決于赤道太平洋海溫(拉尼娜、厄爾尼諾)、北極濤動指數、歐亞積雪覆蓋等長期因子。
國家氣候中心指出,在潛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冬北方可能階段性偏冷,但能否達到“冷冬”標準(偏低0.5℃以上)仍需觀察。舉例來說,2016年北京11月7日入冬,但那一年冬季整體偏暖0.5℃;而2020年華北多地12月才入冬,卻遭遇-30℃極端低溫。
流言 降壓藥會讓血管變脆
真相 這是一個常見誤區(qū)。長期服用降壓藥不會讓血管變脆,讓血管變脆的“真兇”是高血壓,而不是藥物。
血管變脆通常是指動脈硬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血管會逐漸硬化,失去彈性,脆性增加。若高血壓長期得不到控制,會加重動脈硬化情況。降壓藥不僅不會導致血管變脆,相反,部分降壓藥還能預防動脈硬化加重,保護血管和心臟。
流言 喝咖啡和碳酸飲料傷骨頭
真相 “喝咖啡傷骨頭”的說法流傳很廣,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適量喝咖啡會直接導致骨質疏松”。有研究指出,咖啡中的草酸可能影響鈣吸收,咖啡因會增加尿鈣流失,但關鍵在于“量”。研究發(fā)現,正常人每天喝2杯咖啡(含咖啡因約200mg),患骨質疏松的風險與不喝咖啡的人沒有顯著差異,只要不是過量飲用,無須過度擔心。
至于“碳酸飲料致骨質疏松”的說法,核心爭議點在“磷”——有人認為磷會導致鈣流失。其實磷是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素,也是骨骼健康的“好搭檔”,缺了磷骨骼同樣會變脆弱。碳酸飲料中的磷含量其實很低:一罐330ml可樂型飲料含磷約33mg,遠低于50g瘦豬肉(189mg/100g)、50g豆腐或1個雞蛋(130mg/100g)的含磷量。成年人每天磷的推薦攝入量是720mg,最高耐受量達3500mg,每天喝1-2罐碳酸飲料,攝入的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大多數健康人群來說,適量喝碳酸飲料,不會因磷含量影響導致鈣流失。不過要注意兩點:一是盡量選無糖款,減少糖分攝入;二是飲料不能替代白水,日常補水還是以白開水為主。
流言 WiFi路由器放臥室會致癌
真相 這種說法沒有依據。WiFi路由器工作時確實會發(fā)射無線電波,這些無線電波屬于電磁輻射的一種。但WiFi路由器產生的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這類輻射能量很低,不會破壞人體細胞或DNA,也不會導致癌癥。路由器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產生的輻射量也遠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會損傷DNA以及致癌的輻射是電離輻射,它們主要存在于X光、CT檢查以及核反應堆周圍等場景。但即便是電離輻射,只要把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也不用太過擔心。
總之,路由器無論是放在臥室還是客廳,都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更不會導致癌癥之類的疾病。如果仍然不放心,也可以在睡覺時關上路由器,但這也只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流言 經常側睡會導致高低肩
真相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高低肩的成因主要與先天性骨骼因素相關,部分由長期不良姿勢導致的脊柱側彎引發(fā),側睡對其影響微乎其微。
人體常見睡姿分為平臥、俯臥和側臥三種。從脊柱健康角度講,平臥與側臥均能有效緩解脊柱壓力;不建議俯臥(趴著睡),尤其對肥胖人群而言,俯臥易壓迫呼吸道,可能引發(fā)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值得一提的是,建議在平臥時優(yōu)先睡硬板床,為脊柱提供穩(wěn)定支撐。同時,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頸椎生理曲度,因此還需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以躺下后頭部與軀干保持水平為宜。這樣能讓全身肌肉放松,使椎間盤得到充分休息,恢復脊柱自然生理曲度。
側睡時,則首先避免壓手,應注意手臂擺放位置,防止肢體受壓導致麻木、酸痛;同時,仍需選擇高度適宜的枕頭,確保頭部與脊柱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頸椎側彎;可適當彎曲雙腿,呈自然放松狀態(tài),既能緩解肌肉緊張,又有助于腰椎間盤的放松與恢復。
流言 代餐食品能讓人“輕松瘦”
真相 以全麥面包、谷物棒為代表的食品,主打“高纖維、慢升糖”概念,因其低卡又能飽腹的宣傳,成為不少減肥人士的理想代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代餐的“皮”可能健康,餡料的熱量一點也不低,經常出現黃油、海藻糖等成分。
事實上,全谷物食品不宜替代正餐,容易導致蛋白質、健康脂肪及部分維生素攝入不足,如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fā)營養(yǎng)失衡。同時,全谷物的本質仍屬于碳水化合物,是熱量的來源,絕不能無限制食用。
另一類當下較為火熱的代餐品為魔芋制品,其主要成分是膳食纖維,具有熱量低、體積膨脹性強的特點,有助于控制食量,作為體重管理期間的輔助食物確實有一定價值。但魔芋本身幾乎不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長期單一食用魔芋制品代替正餐,同樣容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
控制飲食能有效降低熱量攝入,但只“管住嘴”是不夠的,必須將運動融入減重計劃。運動不僅有助于消耗多余熱量,更能維持肌肉量、提升代謝水平,避免單純節(jié)食可能導致的肌肉流失問題,從而使減重效果更為穩(wěn)固、健康。因此,“管住嘴”和“邁開腿”二者協同,才是科學減重的核心原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108-37016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