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景區(qū)醉翁亭景點游玩。
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被貶至滁州任知州,在此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江西永豐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世人以“功名事業(yè)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師”贊頌他的成就。
歐陽修的“勤”與“廉”,貫穿其一生治學、為官,這與其自幼所受家風濡染有著莫大關系。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在他4歲時就去世了,母親鄭氏承擔起教導歐陽修的職責。因家貧買不起紙筆,母親便讓歐陽修以荻稈為筆,在沙地上練習寫字,留下了“畫荻教子”的千古美談。母親還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勉勵他讀書寫作。歐陽修常去同鄉(xiāng)人家借書來讀,還會抄錄借來的書籍,有時書還沒抄完,就已能背誦出來。在貧寒歲月的磨礪下,歐陽修勤學不輟,“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歐陽修的母親經(jīng)常講述歐陽觀生前事跡,教育歐陽修學習父親廉潔、仁愛的品德。母親曾對歐陽修說:“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歐陽觀去世后,家中“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歐陽修為其父撰寫的墓表祭文《瀧岡阡表》中,回憶了母親所述父親勤政愛民的事例:歐陽觀在夜里仔細審查死刑犯案卷,盡可能為犯人尋求生路,避免冤案、錯案。歐陽觀在綿州(今四川綿陽)任滿離職時,購買了一匹蜀絹,將自己敬重的7位君子畫成七賢圖。數(shù)十年后,歐陽修重新裝裱圖畫,并作《七賢畫序》,希望子孫不忘先祖清廉之風。
歐陽修秉承了父親廉潔勤政的為官之道,曾帶著老母和妻兒借住衙門大院,還租住過破舊的民房,在《答梅圣俞大雨見寄》一詩中自述“墻壁豁四達,幸家無貯儲”。他踐行“寬簡不擾”的執(zhí)政理念,體恤民情,不以繁重苛刻的事情擾亂百姓生活。歐陽修被貶夷陵(今屬湖北宜昌)期間,閑暇之時不忘翻閱舊日已辦的案卷,查辦其中是非顛倒、違法曲斷之處。
歐陽修一生著述頗豐,得益于長期的勤勉自律。他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創(chuàng)作,正如其在《歸田錄》中所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其清新自然、平實曉暢的文風對曾鞏、蘇軾、王安石等人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歐陽修注重對家族后代的教育,在寫給次子歐陽奕的《誨學說》中,強調(diào)學習對個人品性的塑造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學識修養(yǎng)與道德操守,不易墮落。歐陽修在《與十二侄書》中告誡侄子歐陽通理報效國家,“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若遭逢危難,犧牲生命也要保全節(jié)操;并囑咐他任官“宜守廉”,自述“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讓他引以為戒。
歐陽修后人傳承良好家風,成長為品學兼優(yōu)之才。其四子均入仕,青史留名。長子歐陽發(fā)知書明理,博學多識,《宋史》評價他“自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三子歐陽棐中進士后在地方做官,發(fā)揚歐陽修奉公守法、為民請命的精神。他在襄州(今湖北襄陽)任職時,宰相曾布的大舅子魏泰要霸占州府東邊的一塊地,他堅決反對,因此被曾布調(diào)到潞州(今山西長治)。在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做官時,歐陽棐不怕得罪轉(zhuǎn)運使,堅持執(zhí)行朝廷禁止“覆折”(加算損耗的納糧辦法)的政令,減輕百姓的賦稅壓力。
《尚書》云:“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歐陽修家族勤勉為公、清廉自守的故事,千年后仍有著激勵人心的力量。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maboss.net/showinfo-33-36595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